濮方正赴贵州理工学院讲学
以亲身经历鼓励学子要理论结合实践专研学习
来源:科学健康网
科学健康网讯(记者 李鹏举) 11月25日,濮方正应邀于贵州工业学院逸夫学术中心作学术报告,台下座无虚席,贵州理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聂爱国亲临讲堂,与其他几位学院教授、讲师及数百名学生聆听了这场生动有趣、别开生面的学术报告。
濮方正是贵州理工学院的客座教授,他被中国防雷业界冠以“防雷规范学派的学科带头人”(两人之一) 、“创造接地神话的人”“有骨气的中国科学家”、“了不起的防雷专家”、“中国的防雷超人”等称号,他说,这一切,都来源于音乐上的灵感。
早在47年前,酷爱音乐的濮方正就认识了原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的院长沈健坤,多年来,沈健坤专门对濮方正进行指导,使其在声乐及其指挥上亦有相当的造诣,7月8日,沈健坤证实了与濮方正认识的经过,并对濮方正音乐上的成就表示认可和肯定。濮方正不久前还被意乐美音艺术团聘为艺术指导兼乐队指挥。
1989年前,濮方正就在贵州省劳改局系统任乐队指挥,曾组建劳改系统文艺演出队。他是贵州省劳改局贵阳监狱的一名司法干警,职称是二级警督、助理工程师,是单位的技术骨干。他有多项技术革新和四项专利技术于1988年载入《中国当代发明家辞典》,1989年载入香港出版的《中国当代技术人才荟萃》辞典。
1989年,濮方正由于中级职称评定一事赌气下海,同事们还认为他去搞文艺工作或者开办舞厅去了。常年研究并热爱专利技术的他,听朋友说贵州山区防雷接地工程的接地电阻值达到1欧姆以下是一大难题,就选定这个目标进行攻克。他一边搞科技创新,一边在音乐理论上下工夫。
濮方正研制和生产稀土防雷接地降阻剂作为突破接地难题的产品,又到施工现场边施工边做实验,终于掌握了接地施工方法和进一步提高降阻剂的降阻性能。当时他做的接地实验报告及文章后来都被华南理工大学《雷电与避雷工程》教科书收录。可是,当初一起专研科技的朋友们因求财心切而先后离他而去,又是音乐给了他无穷的力量,让他一个人坚持到最后,直至成功。
濮方正教授讲到了最为精彩的亲身故事——为中国人扬眉吐气。
1998年,濮方正创办了国际互联网上****家专业防雷网站《方正防雷》,比美国、澳大利亚早半年建立。2000年,《首届中国防雷论坛》在上海召开,濮方正是整个西部地区****在论坛上宣读论文的人,也是国内****宣读《稀土防雷降阻剂的研究及其应用实例》的人,稀土降阻剂在岩石、风化石、戈壁沙漠地区,都能将接地电阻值下降到1欧姆以下,并有很多工程实例创造了中国防雷接地史上的新记录”。
2004年,“第三届国际防雷论坛”在深圳召开,一个美国学者****天在论坛上发言,蔑视地说:“中国人不懂做接地技术,接地电阻值做到1欧姆以下是不可能的,是个神话。”
濮方正等对方发言完毕,立即上台为中国人雄辩,据理驳斥道:“中国人会做接地也懂得怎样把接地电阻值做到1欧姆以下,我是中国贵州山区来的,我可以请这位美国专家到贵州去,我来做1欧姆以下的接地给他看,看是不是神话?”300多人的会场顿时骚动起来,这个“雷人”可为咱中国人扬眉吐气了啊!主持人却上来把话筒拿走了。濮方正理直气壮地说:“明天论坛的最后一个发言人是我,待我讲完《论区域防雷》论文后,再讲这个接地神话的问题。”
坐在前排的首席防雷专家刘继教授——十大防雷专家“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拿过话筒说:“我支持这位专家的意见。他的批评是对的,接地电阻值要根据设计要求尽可能的低,才能达到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中国人知道怎样做接地,也会做接地。”接着,刘教授又用英语列举了许多事例对美国人的理论进行反驳。
第二天,在濮方正发言前,主持人关象石高工(十大防雷专家“标准推广奖”获得者)对他说:“我尽量压缩前面发言者和提问者的时间,多留点时间给你。”
防雷论坛之后,濮方正和刘继教授被大家夸为“有骨气的中国科学家”。他们很快成了莫逆之交,濮方正更是把刘继教授当做自己的良师益友。分手时,刘教授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要为中国人多做接地,多做贡献,为中国人争气!”
就在驳斥美国人的三个月之后,“美国热电集团”邀请濮方正到北京为“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的“质谱仪”做防雷接地工程,接地电阻值要求小于1欧姆,而美方只做到18欧姆。经濮方正的公司设计施工后接地电阻值达到0.7欧姆。
2007年,濮方正撰写的《简论现代接地技术与接地测量》一文在********防雷专刊《防雷世界》发表,文章强调了接地的重要性,简述了现代接地方法和现代接地新材料在实践中的运用,列举了在土质不均匀的高土壤电阻率地区做变电站地网,在城市狭小空地上和一个接地工程中同时运用10种接地形式的典型范例,并简述了接地电阻值的计算和测量方法。充分证明了濮方正在防雷事业上所下的工夫。2010年,濮方正发表了论文《攻克世界难题—电化学腐蚀》并实践成功。
2010年10月,濮方正的公司应铁道部****设计院邀请,在兰州——新疆高速铁路第二复线做接地试验,全部在沙漠和戈壁滩上进行,2011年10月经铁道部专家组验收全部合格,接地电阻值全部在1欧姆以下。由此证明中国人比美国人先进。
濮方正教授说,打破什么理论不是问题,只要用心实践就有可能。事实证明,他的实践打破了大学的防雷理论。
濮方正教授还讲述了他被破格晋升的精彩场景。2011年4月15日,濮方正荣获建设部《2001-2011中国防雷十大杰出专家》称号,并****荣获“杰出贡献奖”,其公司荣获“行业贡献奖”。“九位是在京的德高望重的老专家老教授,只有我一个是来自贵州的,并且还没有上过大学。”虽然只是贵州省机械学校机械制造专业毕业的中专生,防雷接地技术也是自学的,濮方正却充满自豪感地说:“他们九位只获得了一项专家奖,而我获得了上述两项大奖,总排名我在第五位。排名前两位的是“终身成就奖”的电力防雷专家83岁的刘继教授级高工、中国电力科学院92岁的前院长王时煦教授。我排在“杰出贡献奖”的第三位,排在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等教授的前面。”
濮方正因在防雷接地方面的贡献,以及五项发明专利在核心期刊发表十篇论文,于2011年12月,被破格评定为“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2012年5月,被评为贵州省创业之星、全国创业之星。
濮方正教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娓娓道来,台下听众个个聚精会神,最终的提问时间,学子们争先恐后、此起彼伏,常常同时好几人举手,两个小时的讲座很快过去,但同学们的问题却越来越多,同时也越来越精彩,甚至于有同学提出人类是否可以利用雷电,即将雷电象生活用电一样储蓄起来使用这样的问题。濮方正教授意味深长地说:“人类还没有办法解决这一问题,类似的问题要靠在座的同学们,希望同学们抛弃杂念,专心致力于学业,勤学勤练,注重实践,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成学业,报效社会,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