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天的贵阳森林公园依就郁郁葱葱
针对“用水难、看病难、住房难、行车停车难、买菜难买菜贵”等“民生十困”,制定并实施解困方案和配套行动计划,保障社会民生持续改善;计划到2020年在建设1000个左右各类公园,把“林城”贵阳市建成“公园城市”。
2014年末,贵阳市委九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用“六大工程”打造贵州发展升级版(早报2014年12月31日A06版曾报道)。消息传出后,激起贵阳市民对未来更加美好生活的信心。其中,打造“千园之城”和解决“民生十困”,最让人期待。
公共财政支出
超6成用于民生
数据显示,2014年全年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62%,城市、农村低保增幅均在10%以上。按照计划,2015年,贵阳市将压缩8%的行政经费用于教育,同时,完善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网络,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此外,将继续推进社会保障扩面提标,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10%以上。
今年以来,针对住房难,贵阳启动70个棚改项目,惠及约9万人;新开工建设公租房8783套,新增发放租赁补贴4203万元,保障2933户。针对买菜难买菜贵,启动实施农副产品“保供稳价”五年行动计划,建成农产品二级批发市场2个、城市大型生鲜超市8个。成立贵阳医院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建立全科医生团队52支,启动10个乡镇卫生院和50个村级卫生室改扩建,着力解决看病难问题。
贵阳市市长刘文新在部署2015年全市经济工作时说,下一步将以更大的投入和更有力的措施,不断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市民幸福指数。
建成1000个公园
市民住在风景里
贵阳市白云区曾是重工业区,退休居民刘邵丽前几年退休后,到处都找不到合适的地方锻炼。每天跳个早舞,还要“远山远水”地坐车赶去黔灵山公园。去年,白云区“十件实事”之一就是打造山体公园。同时,对多个小区室外活动场所环境进行升级打造。刘邵丽家小区附近的一片闲置空地,变成了小广场公园,她出了家门就可以锻炼。白云区在制定公园规划和绿地规划,考虑每个乡镇建一个公园,建设公园型社区、公园型村寨,让市民住在公园里。
贵阳市瞄准生态建设的目标,不断加快步伐。获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完成贵阳孔学堂及花溪十里河滩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黔灵山公园等改造升级,查处生态环保案件666起。目前,贵阳市森林覆盖率达4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
把“林城”贵阳市建成“公园城市”的规划是:依托环城林带、河湖湿地、城市山体等特色资源,建立城市组团间、组团内的生态廊道,营造生态良好、适宜居住的城市环境。到2020年,建设和提升1000个森林、湿地、城市、山体和社区公园,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建成区人均绿地面积17平方米。
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陈刚在全会上说,贵阳还将深入实施“蓝天”、“碧水”、“绿地”、“清洁”、“田园”等五大保护计划,确保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0%以上,确保市民饮用水安全,构筑城市生态屏和绿色走廊;把贵阳建成生活宜居、文明有序和生态环保的公园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