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作为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成都年会分论坛的“重头戏”,来自南京、杭州、宁波、珠海及成都五市的“市长论坛”,自然吸引了不少目光。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绿色转型”,五位副市长在台上纷纷讲述所在城市出的险招、高招及狠招。
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生态建设成为不少城市效仿学习的对象。杭州市副市长张耕坦言,杭州也有大气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同时受到土地、能源等方面的制约。
张耕介绍,为保护水资源,杭州建立了“河长制”,“不要小看这个官儿,都是领导负责。”他本人就是钱塘江的“河长”。“污染暴露在水面上,问题其实在岸上。”他说,“通过责任划片,加强对环境的治理。”
对于环保和经济发展的选择,张耕做了个形象的比喻,如同左右手在博弈。在城市发展中,杭州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张耕介绍,大力发展智慧经济,从产业层面就是要发展低碳、循环、绿色产业,抢占生态发展制高点。
南京刚刚举办了青奥会,副市长陆冰说,“法规是前提,生态文明指标是刚性考核的,城市GDP可以去掉,生态的考核却要动真的。”
“关、拆、减、禁、长”——宁波市副市长万亚伟用这5个字来概括所在城市的绿色转型。“我们淘汰产能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拆除违法建筑;节能减排;划定保护区、建设禁燃区;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则大力增长。”
“珠海用35年的环境保护经验固化成一部法律。”珠海副市长潘明说,“珠海将完善法规体系、创新执法,同时结合国际宜居城市特点建立指标体系。”
作为此次年会的东道主,成都市副市长刘守成说道,对于污染现象,“看见什么就灭什么。”“成都建立了网格化监管,基层环保机构深入到乡镇(街道)。”他介绍,通过“东郊产业结构调整”、“北改”等工程,中心城区实现了“退二进三”。“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最终让市民的生活方式发生转变。”刘守成说,“人们多坐公交、少开车,在主城区,再也看不到用燃煤的火锅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