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贵阳2月23日电(高洁) 2月19日,《贵州贵安新区总体方案》经国务院原则同意后,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贵州省政府和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这是继1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贵安新区后,我省再获中央重大的政策照顾与支持。
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和《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的批复》(国函〔2012〕8号)文件精神,为积极稳妥扎实推进贵安新区建设和发展而制订了该方案。方案由重要意义、总体思路、空间布局、支持政策和组织实施五大部分、十六点组成。
贵安新区地处贵阳、安顺两市之间,区域范围涉及贵阳市花溪区、清镇市和安顺市平坝县、西秀区的20个乡镇。贵安新区区位优势明显、地势相对平坦、人文生态环境良好、发展潜力较大。建设贵安新区,有利于支撑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探索欠发达地区后发赶超新路径。有利于促进各类要素优化聚集,提升贵州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有利于推动贵阳安顺同城化,拓展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空间;有利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贵安新区是贵州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建设贵安新区,有利于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探索符合西南地区特点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贵州生态基础脆弱,建设贵安新区有利于按照主体功能区划要求,调整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空间匹配关系,实现国土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内陆对外开放平台,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贵州对外开放程度比较低,建设贵安新区有利于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竞争力;能够进一步提升贵州对内对外开放层次,完善我国开放格局。
贵安新区将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欠发达地区城市发展建设新模式。坚持高起点规划、推进科学发展,高水平建设、推进集聚发展,高科技引领、推进创新发展,高效能管理、推进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按照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创新发展试验区、高端服务业聚集区、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和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区的五大战略定位来推进开发。
贵安新区规划控制总面积1795平方公里,现有人口73万人。包含贵阳市花溪区的湖潮乡、党武镇、石板镇、麦坪乡,清镇市的红枫湖镇(不含红枫湖水域和其他属于国家禁止开发区的区域);安顺市 平坝县的马场镇、高峰镇、城关镇、天龙镇、白云镇、夏云镇、乐平镇、羊昌乡、十字乡和西秀区的七眼桥镇、大西桥镇、旧州镇、刘官乡、黄腊乡、蔡官镇;另有黄桶物流园区享受新区政策,不计入新区面积。
根据区域自然特点、资源禀赋条件、产业发展定位、城乡规划布局等指标,贵安新区在空间上分为中央商务(商业)区、教育科技研发区、高端制造业聚集区、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区和生态环境保护区五个功能区。
新区将在财税和金融政策、投资和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和科技教育创新政策五个方面获得国家的政策支持。贵安新区建设管理,在不改变现有行政区划前提下,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筹协调、共享政策、分区运作的“统分结合”管理模式。建立贵安新区建设部省际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有关问题。国务院有关部门将加强对贵安新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根据各自职能对贵安新区建设给予大力支持。贵州省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扶持政策,组建专门工作机构做好实施工作,在国务院有关部门指导下,认真做好新区发展总体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水资源供求中长期规划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确保新区建设顺利推进。
到2015年,贵安新区城市主体框架及相关服务体系基本建成,重点产业园区要素聚集能力显著增强,一批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为代表的企业集中布局,内陆开放型经济体系初步建立。核心区建设初具规模,单位面积产出、单位面积常住人口达到贵阳平均水平,生态文明建设初具成效,城镇承载能力大幅提升,初步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特色山地城镇化格局。
到2020年,贵安新区内陆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综合竞争实力大幅增强,多种经济成分充分发展繁荣共生。区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全面确立,建成国际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基本建成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幸福宜居、特色鲜明的国际化山水田园生态城市。
附:《贵州贵安新区总体方案(全文)》